桓荣勤学不倦
《后汉书》〔南北朝〕
桓荣初值仓卒,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,而荣诵读不辍。元卿哂之曰:“但自苦尔,何时得施用乎?”荣笑而不应。及荣为太常,元卿恨曰:“我农家子,岂意学之有利若是哉!”
译文及注释
译文
桓荣早年遭遇社会动乱,与同族的桓元卿同处饥渴困境之中,但桓荣却不停地读书背诵。元卿嘲笑桓荣说:“你只是自讨苦吃,什么时候再用得上它呢?”桓荣笑着不回应他。等到桓荣做了太常,元卿遗憾地说道:“我像一个农家子弟一样目光短浅,哪里能料到学习的好处能像这样呢?”
注释
仓卒:匆忙,此指社会动乱。
同:同处。
饥:饥饿。
厄:困境。
辍:停止。
哂:嘲笑。
施:用上。
应:回答。
及:等,等到。
恨:遗憾。
是:(代词)这样。
简析
此文通过桓荣与族人桓元卿的对比,展现了治学态度不同导致人生境遇的差异。文章既批判了功利短视的求学观,也印证了“厚积薄发”的为学真谛——学问的价值不在即时效用,而在积淀中对人格境界的塑造,当人摆脱功利焦虑、专注提升自我时,方能在机遇来临时成就理想,实现生命真正的“利”。
智犬破案
刘义庆〔南北朝〕
去杭州百里许,有一古刹,香火颇旺。一夕,有盗逾墙而入。犬吠,僧觉。盗劈僧首,立仆。遂越货而亡。翌日,二小僧入室见之,讶甚。乃诣官讼,其犬亦从。途经一酒肆,见五六徒狂饮。犬伫足不前,僧怪之。俄而犬跃入肆,啮一徒不置。僧疑为盗,缚而送官。吏审之,果然。盖犬有智也。
鹦鹉灭火
刘义庆〔南北朝〕
有鹦鹉飞集他山,山中禽兽辄相贵重,鹦鹉自念:虽乐不可久也,便去。后数日,山中大火。鹦鹉遥见,便入水濡羽,飞而洒之。天神言:“汝虽有志,意何足云也。”对曰:“虽知不能,然吾尝侨居是山,禽兽善行,皆为兄弟,不忍见耳。”天神嘉感,即为灭火。
西陵峡
郦道元〔南北朝〕
江水又东径西陵峡,《宜都记》曰:“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,至峡口百许里,山水纡曲,而两岸高山重障,非日中夜半,不见日月。绝壁或千许丈,其石彩色,形容多所像类。林木高茂,略尽冬春。猿鸣至清,山谷传响,泠泠不绝。所谓三峡,此其一也。
山松言:常闻峡中水疾,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,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。及余来践跻此境,既至欣然,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。其叠崿秀峰,奇构异形,固难以辞叙。林木萧森,离离蔚蔚,乃在霞气之表。仰瞩俯映,弥习弥佳,流连信宿,不觉忘返,目所履历,未尝有也。既自欣得此奇观,山水有灵,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。